刘氏转头,李大盛冲他们点点头,她也点了点头,才看向笑意盈盈的小娃。

女孩比村里的女孩要白净些,脸蛋俏丽明媚,带有女孩独有的青春,笑起来让人觉得干净舒服,她不由笑道,“是啊,把绣好的绣品拿去交货,随便添点油盐什么的。你们去镇上做什么?”

刘氏家比别人家要富些的原因,在于她家有对刺绣功夫好的母女,据说刘氏的祖父是个没落的秀才,娶的妻子也识得几个字,尤其是女红更是一流,刘氏得她教导,绣工也不差。

听说闲暇时刘氏都会去镇上接绣品,拿回来和女儿李丽绣。李丽的绣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据说每次卖出绣品都能得到不少银钱。

初时村里不少妇人都嫉妒,刺绣谁不会啊,平日里缝缝补补不都靠她们。

不少人也想靠这绣活让家里日子宽松点,到镇上一问才知道,刘氏接的绣活繁琐复杂,要求极高,所以才值那么多银子。

她们缝补衣服的功底不是不可以接,但那价位嘛,比白菜还廉价。

有那个时间绣花,还不如去侍弄菜地呢,起码地种出菜还能让家里省下不少菜钱。绣花赚来的那丁点钱?不好意思,不稀罕。

村里的人这才歇了心思。

关于刘氏家卖绣品的事,张氏曾拿李丽来教育过原主,所以小娃还是有点印象的。

这也是个赚钱的路子啊,可惜她不会女红。小娃在心里啧叹一声。

“家里开了片菜地,我们去买些菜种子回来。”李大盛回答道。他是个嘴笨的,惯来不太会聊天,别人问什么便应什么。

“你们家新开了菜地啊?”刘氏问。

“是啊。”小娃应道,又问道,“伯母,你的绣工好,改天可不可以教教我绣荷包啊?我想绣个好看的荷包。”

“可以啊,改天有空你直接来我家就是了。”刘氏爽朗道。

旁边站着的蓝衣妇女闻言,哟了一声,脸上的表情似是看好戏,“小娃这么大人了还不会绣荷包呢?”

这里的荷包都是纯手工,她的渣渣绣工,实在是拿不出手,她假装没看见对方略带讽刺的眼神,羞赦地点点头,“我绣出来的荷包都比较丑,还需要学习。”

“也是,像刘嫂子家的丽儿那么好绣工的女孩确实不多了。”那蓝衣妇女凉凉地说了句。

虽说靠刺绣来改善日子这心思已歇了,但瞧着刘氏靠着一门手艺赚进大把的银子,蓝衣妇女心里还是觉得有点不大舒坦。

方才她一直忍着,这会听得小娃夸刘氏的手艺,感觉怎么听怎么刺耳,话自是变了味。

那话怎么听怎么不舒坦。面上像是在夸人,但那语气好像谁欠了她一般,委实奇怪。刘氏心里憋着气,脸色一下难看起来。

这种人,真是哪里都有,跟得了红眼病一样。

蓝衣妇女身旁站着的灰衣妇女见气氛有点僵,立马笑着打圆场,“马嫂子可别笑人家女孩儿了,就是我的绣工也不咋地。嗨,不会也不打紧啊,正经下地干活也一样能养活人不是。”

“婶子说的是,我也只是想做个体面点的荷包带着,才想着让刘伯母教我的。”小娃应道,依旧笑眯眯的,假装不知道她们话里的锋机。

幸亏这时牛车来了,小娃暗松一口气,连忙跟李大盛上车,躲开这是非之地。

刘氏本也没跟另外两人多投机,是想着路上有个伴搭话也不错,才凑到一块的。此番算是闹掰了,刘氏也不去凑那个脸,便坐在了小娃身旁。

那两人得了没趣,自是乖乖地坐到另一边去。原本散站在一旁的几人见牛车来了,也上车,一辆牛车一下子便坐得满满当当的。

那驾车的人是族里老一辈三叔公的儿子,叫李芒,带着锥帽,三十来岁模样,见人满了,也没再等待,甩鞭驱牛往镇上走。

李家村离镇上有五里地远,坐牛车最少也要半个时辰才能到。一路上小娃就和刘氏攀话,倒也不沉闷。

雨渐渐下得有点大,刘氏一直紧紧护着那包袱,生怕打湿了。待到了镇上,跟李大盛他们打声招呼便抱着包袱急急往街内走去。

镇上的街道有许多,李芒的马车停在最大的主街道上,一眼望去,店铺林立,街摊遍地,雨势完全没有阻碍到他们,吆喝声与喧闹声交汇在一起,一派鼎沸热闹的景象。

小娃暗暗嘘了声。

牛车每人每趟要两文钱,李大盛给了钱后,便先带着小娃到一常去的杂铺店买菜种子。

别说,这些菜种子还挺便宜的,像这些南瓜种和青瓜种什么,买上两文钱便够种了。李大盛买了南瓜种、青瓜种、豆角种、白菜种,共花了八文钱。

李大盛将种子揣好,又摸了摸怀中的钱。张氏给了他三十文钱,坐车花了四文,买种子花了八文钱,还剩十八文钱。

回去也要四文钱,那就还剩十四文钱,倒是可以买些其它东西回去。李大盛暗想。

父女俩出了杂铺店,李大盛便问,“小娃想要买点什么吗?我这还有十四文钱。”

张氏给他这钱时便说,不必带回去了。

“不知道呢,爹我们先去逛逛吧。”小娃说。

李大盛点头,父女俩便从街头开始逛。

现在时间已不早,只是天下着小雨雾蒙蒙的,路上没什么人在逛,小娃他们俩身披蓑衣在雨中慢行,引来些许注视。

镇上的小摊瞧着要比店铺多些,卖菜卖鱼卖肉卖吃食的,应有尽有,小娃暗暗地数了数,发现卖吃食的店铺占了大头。

仔细一看,都是些卖面条包子豆浆的,也有卖豆腐花凉茶什么的,经过时那香味隐隐飘着,让小娃不禁吞了吞口水。

她连忙摸了摸怀里的馒头。

忍住忍住,都是些很平常的吃食,没什么特别的,不要馋。

李大盛的视线停在了一卖鱼的摊上,那人的鱼全活着,装在木盆里,正悠哉悠哉地游着,瞧着很是鲜美的样子。

他不由地想起以前那茬,问,“小娃,你想要吃镇上的鱼么,我们买一尾回去?”

小娃的馋虫一下子跑了精光,看着李大盛认真的表情,她被气笑了,道,“爹,家里还有很多鱼呢,还买什么鱼呀。”

这爹真木纳,对她说的话老是不信。

闺女是不喜欢镇上的鱼啦?李大盛挠挠头,“那我们再逛逛。”

“爹,不如我们买点肉回去吧。”小娃瞧着鱼摊旁的猪肉摊,说道。

家里确实许久没正经见过猪肉了,两个儿子干活也累得慌,补补也好。李大盛点头,“行,就买点肉回去。”

别看菜种那么便宜,肉却贵得很。

瘦肉二十二文一斤,肥肉二十文一斤,猪心猪肾猪肝猪肺这些内脏十七文一斤,猪肠最便宜,十二文一斤。

乍闻这个价格,小娃懵了一瞬。

乖乖,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难怪她家常年不见猪肉上桌。

如果没有别的外项进账,一家农户一年下来能攒下一两半钱算是顶厉害了,就像她家,一年到头口粮勉勉强强够糊口,哪还能攒下什么银钱。

这猪肉对她家来说,着实是奢侈品。

小娃觉得吧,应该是有什么事刺激到张氏了,张氏从来没让两个儿子去找过散活干——毕竟都比较辛苦。

不过,如果不是两个哥哥这两天去帮工家里有进项,张氏也不会这么大手笔地给她爹这么多钱。

唉,别说,有钱在手的感觉真的蛮好的。

小娃的视线扫到堆在最旁边的猪骨头上,“老板,这个猪骨头怎么卖呀。”

“那个没肉的,你买一斤肉我搭两根给你啊,如果你要完的话,随便给我两文全部拿走。”摊主说。

“买那个做什么,我们买点肉回去就好。”李大盛以为小娃要买骨头,连忙说。

那些骨头都把肉剃完了,啥都没有,只有那些穷到过年都买不起肉的人家才回买这些光骨头回去,熬个滋味当吃肉了。

他们现在又不是没有银两在手上,买这些骨头回去岂不是浪费钱。

“我只是问问,没有要买。”小娃连忙安抚李大盛。

这里的人家常年不知肉滋味,自是觉得肉最珍贵,却不知大骨头熬汤甚是滋补,若是再加点药材下去,那滋味,啧。

小娃砸砸舌,觉得舌尖仿佛已经尝到那滋味了。

她转头问李大盛,“爹我们要买什么肉?”

“肥肉吧。”李大盛说,转头对摊主道,“我们要半斤肥肉。”

“你搭两根骨头给我们。”小娃补充道。

“行,半斤肥肉是吧。”摊主手脚俐落地割了一刀肥肉,过称见份量足了,便拿草绳绑起来,

又搭了两根大骨头给他们。

李大盛见今天下雨,就没背背篓,此时买了肉,只能拎在手上。

小娃觉着有些显眼,便把张氏给她包馒头的布袋拿出来,“爹,拿布袋包着吧,回村别人瞧见了,指不定怎么编排呢。”

李大盛想想也是,不过年不过节的,却买肉回去,别人瞧见了,还以为家里有多少银两藏着掖着花呢。

作者有话要说:赶在最后五分钟内传上来,嘿嘿。

新增加的话:最近自己在捉虫,然后不断在修改,如果显示更新了,点进来看发现没有,不要怨念,作者只是在捉虫(???ε???)。讲真,发现收藏动了真的很开心,如果看文的小可爱们出来和我聊聊天,我会更有动力的(卖萌脸)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